-
正确认识抑郁症抑郁症,医学上称为抑郁性障碍,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心境障碍。 这种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表现为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 抑郁症单次发作至少持续两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它并非简单的“心情不好”,而是一种需要专业治疗的疾病。 症状表现 1、持续情绪低落 患者常感到悲伤、空虚或绝望,对生活失去热情,甚至出现“度日如年”的压抑感,部分人会因小事哭泣或烦躁易怒。 2、兴趣与愉悦感丧失 对既往热衷的活动(如社交、爱好)丧失兴趣,甚至与亲友疏离,表现为“懒散”“封闭”,无法从日常体验中获得快乐。 3、自我评价降低 过度自责、内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或“不值得被爱”,严重时可能产生人格解体,感到与现实脱节。 4、思维迟缓与注意力下降 患者常描述“脑子像生锈”,反应迟钝,难以集中精力完成工作或学习任务,记忆力显著减退。 5、决策困难 即使是日常小事(如穿衣、吃饭)也难以决断,优柔寡断,伴随强烈的无意义感。 6、睡眠障碍 典型表现为早醒(凌晨醒来后无法入睡),也可能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或嗜睡。 7、食欲与体重异常 多数患者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少数可能暴饮暴食,常伴随肠胃不适、头痛、心慌等查无病因的躯体疼痛1246。 8、精力衰退 即使轻微活动也会感到极度疲惫,部分人出现性欲减退或性功能障碍。 尽管抑郁症日益受到公众关注,但误解和偏见仍然存在。社会大众往往将抑郁症等同于简单的情绪低落,忽视了其背后的复杂性和严重性。这种误解不仅阻碍了患者寻求帮助的意愿,也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因此,提高社会对抑郁症的认知,消除偏见,构建包容和支持性的环境至关重要。 抑郁症的症状具有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早期识别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至关重要。若上述症状持续两周以上且严重影响生活,建议通过心理咨询、药物治疗等综合干预改善预后。查看更多 +
-
失眠症状大盘点:你中招了吗?失眠,作为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质量。它不仅关乎夜晚的休息,更与白天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失眠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从轻微的入睡困难到严重的彻夜难眠,每一种症状都可能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么接下来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 一、入睡困难 入睡困难是失眠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常常感到躺在床上后,尽管身体已经疲惫不堪,但思维却异常活跃,难以进入梦乡。这种入睡困难可能会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不适。 二、夜间易醒 与入睡困难相比,夜间易醒的患者可能会在入睡后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睡眠状态,但随后会因为各种原因(如噪音、梦境、身体不适等)而突然醒来。这种醒来往往伴随着一种强烈的清醒感,使得患者很难再次入睡。 三、早醒 早醒是另一种常见的失眠症状。患者可能会在凌晨时分突然醒来,且之后再也无法入睡。尽管他们可能已经睡了几个小时,但早醒导致的睡眠不足仍然会让他们在白天感到疲倦和无力。 四、睡眠质量差 除了上述三种明显的失眠症状外,还有一种更为隐蔽的症状,即睡眠质量差。这类患者可能在入睡和保持睡眠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他们的睡眠却不够深沉,容易被外界干扰所影响。因此,尽管他们看似睡了一整夜,但实际上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以上都是失眠的症状表现,那么失眠会造成的影响有哪些? 一、日间功能障碍 失眠不仅影响夜间的睡眠,还会对白天的功能产生严重影响。患者可能会因为睡眠不足而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问题。这些症状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还可能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差错或事故。此外,失眠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情绪波动、易怒、焦虑等心理问题,进一步影响他们的社交和生活质量。 二、身体不适症状 失眠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身体不适症状。患者可能会感到头痛、头晕、心悸、胸闷等不适感。这些症状虽然可能与失眠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它们却是失眠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之一。这些身体不适症状不仅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还可能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三、心理健康问题 长期失眠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由于睡眠不足和日间功能障碍的困扰,患者可能会逐渐失去对生活的兴趣和热情,表现出情绪低落、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对他们的社交和家庭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面对失眠的症状表现,患者应该积极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行为疗法等。同时,患者也应该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睡眠环境,以改善睡眠质量并减轻失眠带来的负面影响查看更多 +
-
关于失眠的一些问题很多人觉得失眠是一个小事,休息好,就好了,但其实是一件非常普遍的现象,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短暂的失眠。失眠并不是某个年龄段特有的表现,它影响各个年龄段和性别的人群。 那么首先,不同年龄段的失眠特点及原因有哪些? 1、儿童期:儿童期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入睡。这是因为儿童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影响导致醒来。而导致儿童时期失眠的原因一般与学习压力、生活环境变化、生活习惯不良等有关。 2、青少年时期:青少年时期容易出现熬夜、晚睡晚起等不规律的生活习惯,导致生物钟紊乱。这些往往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心理压力有关,导致情绪波动、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3、成年期:成年人失眠主要表现为睡眠质量下降,如睡眠浅、多梦、早醒等,往往与工作压力、生活实践密切相关,。成年人慢性失眠较为常见,持续时间较长,容易反复发作,且容易合并抑郁、焦虑等问题。 4、老年期:老年人失眠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深度不够、醒来难以入睡。老年人对环境因素较为敏感,噪音、光照等都可能影响睡眠,且老年人失眠与身体健康问题也多有相关,如慢性病、疼痛等。 其次,失眠为何在女性中更普遍? 1、生理因素:女性的身体结构和体内的激素变化会导致有特殊情况,而这些都可能会影响睡眠。 2、心理因素:女性更容易受到情绪和心理压力的影响,如焦虑、抑郁等;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女性以肝为本,若长期肝经血虚,则血不融而难寐。如果再加上情智上的波动,肝气逆乱、肝阳上亢,从而更加耗损阴血,使阴血亏虚,引起症状加重。还有脾脏,脾主思虑,有些女性想问题想的比较多、心事比较重,加重脾的思虑过度,脾气受到损伤,耗费心血,从而使心神失养,进而导致失眠,所以女性相对失眠会多一些。 3、环境因素:女性对环境变化更为敏感,睡眠环境的变化、青光、噪音、温度过冷或者过热都可能会导致失眠。 4、化学因素:女性更喜欢喝咖啡或者奶茶等含有兴奋物质的饮料,会引起神经兴奋,女性的减肥药也会导致中枢神经兴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失眠这一问题? 1、改善睡眠环境:当失眠问题发生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阻断失眠的客观诱因,例如长期上夜班导致生物钟调不过来;因为环境的嘈杂影响了睡眠质量;不舒适的床单被罩等等,避免环境问题造成的失眠。 2、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按时睡觉,节假日也是,睡前不喝刺激性饮料,不要大量饮水,不做大量运动,睡前半小时避免看电视、玩手机等引起神经兴奋的事情等等。 3、心理调适: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不要因为失眠而陷入焦虑、抑郁等状态,不然会陷入焦虑、抑郁反过来加重了失眠的情况。 4、药物问题:不要着急使用安定类药物,先解决失眠的根源,安定类药物只能暂时缓解,不能解决失眠问题,而且长期使用会导致依赖性和副作用。 5、及时寻求帮助:失眠是一个可大可笑的问题,很多人在失眠初期不加以重视,任其发展,导致问题加重,引起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出现,从而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面对失眠,我们应保持一颗平和而积极的心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应对。失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恐惧和逃避。只有当我们勇敢地面对失眠,积极寻求解决之道时,我们才能真正地掌控自己的睡眠,享受健康而美好的生活。查看更多 +
-
失眠的误区在对待失眠这一问题上,正常人往往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不仅无助于改善睡眠质量,反而可能加剧失眠症状,形成恶性循环。那么到底有哪些误区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1、睡不着数羊——越数越清醒 睡不着数羊,你是不是也做过?从1只羊到100再到1000……其实只会让你越数越清醒。 数羊时大脑也在运转,并没有得到休息,中枢神经持续处于兴奋状态,自然也就难以入睡了。 2、熬夜之后,第二天多睡一会儿能“补”回来吗? 很多人认为,晚上没睡好,白天就应该多睡会儿来“补”回来。然而,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白天长时间补觉会打乱正常的生物钟,使得晚上更难入睡,形成“晚上睡不着,白天醒不来”的恶性循环。 如果是因为个人不健康的作息习惯而熬夜,则会导致褪黑素分泌紊乱,长期下去还会对生理和心理产生负面影响,记忆力、注意力、反应能力,甚至情绪稳定性出现偏差。 3、并不是睡前喝牛奶可以帮助入睡 牛奶中含有色氨酸,本身会有促进睡眠的作用,但是这些作用都是很微弱的,基本不起作用,相反有的人睡前喝牛奶,还会导致,半夜起来多次上厕所,影响睡眠。 4、睡前来一杯红葡萄酒助眠? 酒精只是让你很快入睡了,但酒精代谢后后半程睡眠治疗很差,容易睡不踏实,醒来容易头疼、精神也不好。尤其是肥胖人士更要注意酒精抑制呼吸中枢的问题,打鼾严重的,尽量避免睡前饮酒。 5、依赖安眠药解决失眠 面对失眠,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服用安眠药。虽然安眠药在短期内确实能有效改善睡眠,但长期依赖会产生耐药性、成瘾性,甚至引发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等副作用。 更重要的是,安眠药只是治标不治本,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失眠的根源。 6、认为失眠是心理问题,无需医学干预 虽然心理因素确实是导致失眠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失眠也可能与生理疾病、药物使用或遗传等因素相关。因此,面对失眠问题,不应一概而论地认为是心理问题而拒绝医学干预。 当失眠症状持续存在且影响到日常生活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方位的身体检查和评估。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能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物理疗法等。 7、过度关注睡眠时间,忽视睡眠质量 很多人过分关注每晚的睡眠时间,认为只有睡足8小时才是健康的。实际上,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间更为重要。高质量的睡眠意味着在有限的睡眠时间内,能够进入深度睡眠阶段,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因此,不必过分追求睡眠时间的长短,而应关注睡眠的深度和连续性。如果醒来后感到精力充沛、心情愉悦,那么即使睡眠时间稍短,也是高质量的睡眠。 8、认为失眠无法治愈,只能忍受 重中之重的一点误区是认为失眠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只能默默忍受。 事实上,随着医学的进步和人们对睡眠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失眠患者通过科学的治疗和自我管理获得了显著的改善甚至康复。因此,面对失眠问题,应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科学的力量,勇敢地寻求帮助和治疗。 失眠是一种复杂的睡眠障碍,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和应对。通过纠正上述误区,我们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对待失眠问题,从而改善睡眠质量,提升生活品质。记住,失眠并非不可战胜的敌人,只要我们用正确的方法去应对它,就一定能够找回那份久违的宁静与安详。查看更多 +
-
头痛与头晕两种不同的症状头痛与头晕,这两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常常困扰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虽然它们在某些方面有所相似,但实际上在病因、症状、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一、头痛与头晕的区别 1、病因差异 头痛的成因多种多样,可能源于精神压力过大、过度劳累、颅脑感染、颅外感染、全身性疾病,甚至药物或咖啡等其他因素。这些因素导致的头痛程度不一,范围也有所差异。例如,偏头痛患者可能会经历一侧头部的剧烈疼痛,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精神因素引起的头痛则多表现为胀痛或跳痛,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头晕的病因同样复杂,但更多与高血压、低血压、心律失常、贫血、前庭神经炎、脑缺血、脑外伤等疾病相关。此外,药物中毒或重金属中毒也可能引发头晕。头晕的感觉描述多带有主观差异性,部分患者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的头胀、头重脚轻、脑内摇晃、身体漂浮、眼花等;部分患者会有眩晕感,即明显的天旋地转、视物晃动甚至自身翻滚、旋转的感觉;还有部分患者会感觉行走不稳,快要摔倒。 2、症状表现 头痛的症状相对明确,主要集中在头部,表现为胀痛、跳痛、刺痛等不同形式的疼痛。疼痛可能局限于某一部位,如额部、颞部或枕部,也可能扩散至整个头部。头痛的发作可能突然也可能缓慢,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天不等,严重时可能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头晕的症状则更加多样化,不仅涉及头部,还可能影响身体的平衡感和视觉。患者可能会感到头部昏沉、不清醒,行走时摇晃不稳,甚至需要扶墙或抓住周围物体以保持平衡。眩晕感是头晕的一种极端表现,患者会感到周围环境或自身在旋转、摇晃或移动,这种感觉往往伴随着恶心、呕吐、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二、治疗手段 头痛的治疗通常针对病因进行,如减轻精神压力、调整作息、治疗感染等。药物方面,常用于缓解疼痛的药物。此外,针灸、按摩等物理疗法也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对于偏头痛等特定类型的头痛,医生可能会开具预防性药物以减少发作频率和强度。 头晕的治疗则更加注重原发病的治疗。例如,高血压患者需要控制血压,贫血患者需要补充铁剂或叶酸等造血原料。对于前庭神经炎等引起的头晕,医生可能会开具改善内耳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的药物等。此外,对于眩晕感明显的患者,医生可能会采取复位治疗或前庭康复训练等方法以减轻症状。 头痛与头晕虽然常见,但治疗方法和预后却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并积极配合生活方式调整,以期早日康复。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等,也是预防这两种症状的重要措施。 如果您正在被心理神经类疾病困扰,也可以向新乡潘氏脑病的潘医生进行咨询,潘医生电话:13137306958(微信同号)查看更多 +